1948年甫出版的《千面英雄》,作者是比較神話學者喬瑟夫‧坎伯(Joseph Campbell),經過十年潛心閱讀和寫作後,傳世超過半世紀的經典誕生。因為《星際大戰》編導喬治‧魯卡斯多次提到《千面英雄》對他劇本創作影響的深遠,而成為超越神話比較學門,為編劇、作家、內容創作者的在形塑角色和情節的重要參考書,一般大眾可以透過電影、小說、TED影片等,體驗『英雄旅程Hero’s Journey』的冒險經歷。
或許真的是巧合,在2020年6月,《千面英雄》七十周年紀念中文版出版的時候,正好在苦思自己的演講題材,剛好在臉書上無意看到臉友分享的TED影片—什麼造就了英雄?(What makes a hero? - Matthew Winkler: https://youtu.be/Hhk4N9A0oCA) 從這部解釋『英雄旅程』的短片中,認識了喬瑟夫‧坎伯和《千面英雄》,還用英雄的旅程發想了兩篇演講稿,並買下這本經典。當心中有創作動機時,所有聽到看到的事物,都會幫助你達成目標,這是和《千面英雄》相遇的當下,最強烈的感受。
『英雄旅程』是貫穿《千面英雄》全書的核心訊息,也是喬瑟夫‧坎伯的中心思想理論:所有古今東西方的神話故事,不管英雄角色為何,他們的歷險經驗,都可以統整為一個循環:啟程(Departure)→啟蒙(Initiate)→回歸(Return)。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三幕劇的原型。在《千面英雄》中,喬瑟夫‧坎伯旁徵博引了人類數千年來的神話傳說故事,並為眾英雄的試煉,歸納出了啟程、啟蒙、回歸三個階段中,分別的角色情境類型。在這本書中,我們可以坐享許多故事,得以體驗英雄被召喚需要做出改變、跳入未知的試煉、再帶著淬鍊的精神寶藏回到日常生活的過程。
這兩週,嘗試了三種方法閱讀《千面英雄》。
一、享受故事的情感起伏跌宕
神話故事能夠跨越時空地流傳,充滿畫面感的描述、帶有超現實的潛意識驅動、還有主人翁的情緒張力都是要素。如果不想太多,就是很單純地隨著文字展開想像力,《千面英雄》沒有完整地引用每個神話故事,但引用了扣動人心具有張力的情節。坎伯引用了《一千零一夜》阿札曼王子和布朵兒公主的故事,說明『啟程』階段的拒絕召喚和超自然的助力、以及『啟蒙』階段的跨越回歸的門檻,就讓我腦中很強烈的畫面感,也對結局產生了好奇心,穿插著故事的論述,讓讀者容易不斷地讀下去。
二、從神話連結人生
有些時候,每個人會對某些特定的神話或故事,產生比較強的共鳴感,有些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傷痛經驗與故事裡的英雄類似,或許是被欺騙、或許是失去了心愛的人、或許是畏懼而不敢踏出行動。當故事和實際生活產生了連結,我們正與英雄一起接受了召喚,進入了黑暗未知,並接受啟蒙。我們藉由故事,產生了面對困難的勇氣,並可以繼續下一個階段,寫出自己的版本的故事。
三、用三幕劇練習說自己的故事
在閱讀《千面英雄》的同時,也應用著其他孵化人生經驗回憶的工具,像是《Chat Pack: Stories》之類的閒聊問題卡片。每一個人生片段,都可以試著用喬瑟夫‧坎伯的啟程、啟蒙、回歸來書寫,就像是Storytelling說故事技巧的醞釀(Circumstance)、衝突(Conflict)、結局(Ending)。三幕劇的架構,並不困難理解,但要把故事說好,不斷重複地應用三幕劇架構練習,是《千面英雄》帶給我的具體行動啟發與收穫。
如同,耿一偉教授的導論標題:英雄的旅程,如同『故事的牛頓定律』,我們除了享受故事,也可以將神話中的英雄與在現實生活中冒險的自己相連結,了解到追尋著生活意義的我們並不孤獨。體會到自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西修斯,深入半人半牛米諾陶的迷宮展開未知旅途,而《千面英雄》就是阿麗亞德妮為了讓西修斯在迷宮中不迷路,而牽引著他的麻線,在現實中,牽引著我們,體驗英雄之路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