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為什麼想讀這本書?
幾位私心很佩服的專案管理顧問和講師,都在他們對日常發文和推薦書籍中,看出對思維模型的高度興趣。過去心裡會想,不就是些圖表和流程圖嗎?為什麼會受到牛人們的高度關注呢?後來才理解,思維模型的初心,是幫助人們減少情緒和感性驅使的直覺反應,理性地分析問題和做出決策。
或許是了解感性直覺和理性分析的差異了吧!最近工作時,和同事談論客戶的偏好與選擇,發現自己時常以直覺想法反應,但如果再自問一次『為什麼這樣認為?』就會發現說法背後,缺乏能後佐證的資訊。對自己來說,被情感驅使,表示有判斷的盲點;自己過於主觀的聲明,對其他人也缺乏說服力。
今年初出版的《思考的框架》,作者Shane Parrish分享了九個經典的思維模型,幫助讀者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。和其他談思維模型的書比起來,算是十分精簡易懂,並輔以許多歷史和當代的實例故事,會更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經驗和其他有關的概念。話是這麼說,還是讀了畫了寫了四五遍,才整出自己的理解架構。
二、思維模型的用處?用法?
『思維模型』作者給的比喻,如同是觀察物體的透鏡。不同倍率、波長穿透率的透鏡,就會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。思維模型像是工具,平常只是放在手邊,備而不用。當備有越多工具,表示越有彈性與多元性,當發生狀況時,即可拿出使用。
三、九大思維模型的分類?
作者在前言中提到,本書選的九大思維模型,如同『思維模型的全明星隊』。如果用足球的編制比喻,還可以繼續分成前鋒(前提)、中場(問題剖析)、後衛(決策前把關)三類:
(一) 認識環境和自己
1. 認識環境,可以參考地圖:初到任一個地方,我們時常靠地圖,快速地釐清方向和勾畫目的地。旅行如此、日常交通行車也如此。地圖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環境的重要工具。作者在這個模型中,提出了重點:『地圖和實際狀況是不一樣的,可以參考,但仍要腳踏實地,親臨現場』。有點像是『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』、『盡信書不如無書』,對世界的理解,可以有參考模型,但仍需要實行檢視,才會貼近真實。
2. 畫出自己的能力圈,認識自己:就像上週讀的《知識的假象》提醒的—每個人真正知道的,遠比自己認知的少。如果不能定義自己的能力圈,就如同井底之蛙、以管窺天,判斷將充滿盲點,不能理解真實的世界。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,作者提出三點建議,其實也非常類似《知識的假象》:謙虛與保持學習心態、誠實記錄幫助慎思、尋求回饋保持群體智慧可用性。
(二) 問題剖析:
作者在第三個思維模型『第一原理思考』中,分享了蘇格拉底提問法。蘇格拉底提問法,即反映了分析問題的六個步驟:
a. 提出前提:我的想法是什麼?
b. 挑戰假設: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?(對應到第4個思維模型:做假設實驗。如果是這樣,會發生什麼樣的事?)
c. 尋找證據:我如何支持這個論點?有什麼來源
?(對應到第6個思維模型:機率思考。透過過去的實際經驗和已知知識,預想各種可能性,作為判斷證據。)
d.
其他觀點:別人會怎麼想?(對應到第7個思維模型:反演法,換個角度看,改變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。)
e. 檢視後果:這樣做會導致什麼結果?(對應到第5個思維模型:二階思考,跳脫只看眼前短期效應,而也考慮長期效應。)
(三) 決策前把關:
完成前述的問題分析流程後,在做出決策前,作者提出兩點檢視:
第8個思維模型:奧坎剃刀。不要腦補過多的可能性,簡化變因和選擇,正確機率反而比較高。
第9個思維模型:漢隆剃刀。人的非理性,常常會把他人的行為以惡意解釋。這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,容易用情緒反擊,而有非理性的結果。作者提醒:許多對看來惡意的行為,更常是出於無心與愚蠢,而非故意和惡意。如果理解對方是無心之過,就可以更平靜地看待現狀,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斷。
四、小結
在人生中,總會面臨很多的選擇,小至如何運用周末時間、大至選擇自己的投資策略、人生伴侶和職涯發展。大多數人會選擇照直覺走,或是別人的指示做事。想要用理性的方式判斷和決策,需要能用理性的方式看待環境、認識自己、剖析問題、把關決策。《思考的框架》提供了基礎的思考方式,比起同類書籍,算是輕鬆易懂,是本值得隨時翻閱參考的好書。接著需要的,就是下次要說出意見或做出決定,先慢一點,想想書裡的九個思維模型,多多練習,就可以強化自己的思維透鏡,以備不時之需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