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思考整理學.jpg

 

《思考整理學》在2021年7月出版。是因為同樣有閱讀喜好的晴晴推薦,很符合最近汲取的思考與寫作主題,很快地就買回來讀了。不然沒有時時關注新書,還真難在茫茫書叢中找到它啊!

 

這本書是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,在1980年代為日本大學生寫的,背景是希望幫助大學生和研究生擬定研究主題和創作論文。在日本長銷三十多年,直到現在新版繁體中文版問世。經過數十年,高等教育普及率更高,作為研究啟蒙的用途仍然存在著。而書裡面的思考方法,對於普遍大眾發想及寫作也很有用,可以說是跨越時空背景、學科、年齡層的思考與創作建議。

 

一、創造性思考就像釀酒

《思考整理學中》全書開篇,用滑翔翼比喻只能照著學校既定步驟學習的人,就像是滑翔翼只能順著風飛行;用飛機比喻可以自己學習吸收成長的人,就像飛機可以自己起飛與決定自己想要飛去哪裡。這個譬喻很驚世,也立刻反省起自己是不是一直順著風勢飛著,缺少了自己決定方向的能力。

 

但全書中最強大、最實用的類比,覺得是釀酒和創造性思考兩者的流程,有驚人的相似之處。整理釀酒和創造性思考兩者的流程圖如下:

20210829 《思考整理學》創造性思考的第一本書 釀酒與創造性思考.png

 

 

1. 要釀什麼酒:

只有一開始決定要釀的酒種類,才能在下個階段集存適合的原料。想釀葡萄酒,就應該採集葡萄;想釀啤酒,就應該集存大麥。讓我想到柯比‧布萊恩(Kobe Bryant)被Patrick Bet-David訪談(精華影片:https://youtu.be/98N9kQjCTEc)時說的:當我13歲立下志願,要成為最好的籃球員時,就會發現遇到的每個人,讀的每一本書,都在幫助我達成這樣的目標,這個世界變成了我的圖書館,幫助我塑造成為最好的籃球員,也有相似的意義。在創造性思考中,一樣需要有『以終為始』的觀念,目標清楚了,自己想要追求的領域清楚了,才能確保接下來的方向不偏斜。

 

2. 釀酒的原料:

就像前一個步驟說的,目標立定了,就開始蒐集需要的原料吧!對創造性思考來說,閱讀是必要的蒐集素材方法。廣泛地閱讀符合原始設定目標,甚至是相關的主題,都會幫助自己更了解該領域。

 

3. 酵母:

光有原料,並無法完成化學反應,而需要啟動化學反應的異原料。在釀酒裡就是酵母,在創造性思考裡就是靈感。靈感不見得在整理完善的書本裡,而可能在生活的小細節中、通勤的路上、在睡前閉眼,甚至夢境中突然閃過的一個點子,當靈感出現時,最需要的就是抓住它、用手邊的紙筆或電子裝置速記下來,成為後續思考產出的關鍵因子。

 

4. 熟成:

有了原料和酵母,接著需要讓它們充分地反應,就是流程中的熟成。如同我們就字面理解的,熟成需要時間,正如同素材和靈感的激盪,需要時間的醞釀。身為創作者,需要把自己的目標和問題放在心裡,讓素材分子和靈感分子有充足的空間時間來回碰撞著,接著有更高的概率產生化合物。

 

5. 過程中的過濾與換槽:

在化學反應時,會產生不需要的渣漬,過濾和換槽,是保持成品的質量之必要過程。在創造性思考的過程中,並部會所有的原料都能轉化為最終的成品,必要的捨棄和遺忘,才能讓思考更精煉。外山滋比古教授也說,要定期地整理大腦,不要讓大腦變成堆放物品的倉庫,而是讓大腦成為有效運轉輸出的發電廠。

 

6. 成品:

釀酒的成品,是撫慰人心的美酒;創造性思考的成品,是經過大腦處理轉化的思想,這裡依照外山滋比古教授撰書的背景,是學生們的論文;對沒有學業壓力的我們,處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有自媒體表達的時代,可以是文章、工作簡報、影音作品等。

 

二、尋找多元材料:跨界的交流

 

外山滋比古教授在全書後段,分享了自己和另外兩位教授『三人會』的小故事。外山教授是英國文學專業,而另外兩位教授是中文、日文專業,三位教授定期會拋開教學工作和家庭事務,到飯店小聚幾天,無所不聊,而跨領域的交流,也是激盪靈感的好場域。教授在書裏面多次提到歐陽修的『馬上、枕上、廁上的三上說』,想來也可能是受到中文教授好友的啟發吧!

 

三、蒐集原料的工具:筆記方式

 

外山教授2020年以97歲高齡辭世,使用的筆記方法,是比較傳統的手寫方法,在現今數位工具甚多時,不見得需要完全照作,但概念很值得參考。

 

教授把筆記分成三個層次:

(一)記事本:把閱讀到的素材記錄下來。

(二)筆記本:把記事本的內容,經過篩選,更專注於主題地謄寫下來。

(三)超筆記本:跨界內容的整理,包含囊括所有內容的主標題、不同領域的次標題、可以回顧原來筆記本的索引標號等。超筆記本像是把經過時間沉澱風化,尚未消逝的點子,移植到另一個平台,讓不同的領域但有些相關性的素材互相混搭,創造出新的說法與表達方式。外山教授會把超筆記本中轉化成文章的觀點,用紅筆劃掉,表示這批次的點子已經達成創造性思考的階段性任務。

 

把收集資訊分成幾個階段整理的方法,讓我想到平常在寫的日記、自由書寫檔案等,都算是第一階段的記事本。經過時間沉澱後再定期回顧,只有少量的內容,可以分類抄到筆記本中,讓它繼續醞釀。當累積更多素材再做回顧時,就可能產出跨界的連接性,而變成超筆記本的內容。

 

小結:

《思考整理學》經過日本書市數十年的歷練,仍能長銷存續,在沒有太多現實功利目的性的狀況下,其中內容的經典度可見一班。外山教授善用比喻的文學性、思考流程和筆記概念的無私分享、提醒應該兼顧滑翔翼人和飛機人的功能,好好訓練自己的思考和學習能力。對我這個普通讀者、業餘寫作者來說,可以說是兼顧了文字的可讀性、實用書籍的明確流程提點、還有點勵志感,算是三個需求一次滿足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lovelak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