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李欣頻的寫作之道.jpg

 

今年每天寫日記、每週寫篇部落格、定期擬稿上台練習演講,慢慢把文字輸出養成了習慣。定期寫作的靜摩擦力似乎是克服了,但如何讓寫作之輪每一圈轉得更順更風火,累積更多寫作的點子和產出更好的作品,還需要啟動另外一個模式的練習。這一週來回讀了幾次《李欣頻的寫作之道》,收獲了幾個可以參考實行的方法,記錄下來,作為下半年的滾動式計劃原型。

 

一、建立自己的喜好圖書館和主題資料庫:

李欣頻在《玲聽兩岸》訪談中,說積累創作能量如同水庫蓄水,需要大量輸入,隨時保持在滿水位,當需要創作輸出時,才有足夠的積累可以運用。文案是感情、生活經驗、文字運用的綜合成果,日常的存儲分門別類的資訊,在需要時,就能啟動連結與轉化,輸出成有創見的內容。

 

在全書第一堂課,李欣頻老師就為大家不藏私地分享了自己的興趣類別:自我探索、易經、塔羅、占星、宗教、天文、心理、大腦學、時尚、飲食、攝影、旅行、新詩、文學、小說、廣告、創意、夢、網路、哲學、電影、量子物理、宇宙時空學、語言學、愛情、性別、建築、歷史、中醫等。對個別的讀者如我,興趣範圍不見得和老師相同,但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,在廣大的世界裡,累積能夠產生共鳴的訊息與智慧。

 

李欣頻老師在書中,多以廣告文案的角度出發,累積國內外優秀的廣告作品,就能在當中找到未來作品的轉化靈感。會把資料庫分成:自我勵志、幽默、親情感動、情感藝文、自尊成就、感人故事等。不只廣告作品,甚至還有電影、戲劇等更多元的靈感來源。就像廚師,有多元的食材配料,就能烹調出多樣的佳餚。

 

二、刻意琢磨自己的五感:

全書第三堂課,自己讀來有些震撼,身為愛吃食愛看繪畫作品的饕客,差在沒有用文字琢磨表達自己的觀點。另個角度來說,就是缺乏輸入後轉化輸出的,那個刻意練習的步驟。視、聽、味、嗅、膚感,感官是所有人日常生活共有的體驗,能把感受轉為文字,情節能更鮮活,也就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。

 

三、具深度的閱讀:

全書第二堂課,老師講了很驚醒人的話『匆匆忙忙地把書看完,那就等於沒讀這本書,因為這本書的精髓沒有進到你的血液裡。』老師為了書寫,所有的書都必須重看,對於有感覺的文字段落,需要深入地解析作者的寫法、用語、人稱、感動的點、產生的畫面。是謂深度閱讀。

 

四、用不同的方式追劇看電影:

曾經覺得,追劇看電影十分浪費時間。讀了《李欣頻的寫作之道》,才發現自己真是錯得很離譜。問題不在追劇看電影活動本身,而在於自己參與的方式是有問題的。如果只是被動地看熱鬧,看著劇中主角喜怒哀樂哭哭笑笑,回到現實生活,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,這樣的確是浪費時間,但如果把看劇當作是體驗人生、邊看邊做筆記、寫下自己有共鳴的金句對話和場景,這就是主動的輸出,累積的內容可以幫助自己創作,這樣就不是浪費時間。就像有些人說看美劇學英文,是否有用,問題不在美劇,而在如何實行。

 

小結:

《李欣頻的寫作之道》不光是分享如何寫文案,而是讓讀者受啟發,啟動多方體驗感受人生,能夠解世故與同理心,培養出優質的創作『寫/血統』。對我來說,這本書幫忙解開了一些自己的木馬程式,讓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寫作和累積創作資源。算是被大大開釋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李欣頻 李欣頻的寫作之道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lak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