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朋友的推薦,在五一假期的前晚,把這部長近2.5小時的電影看完了。
是改編自Amy Tan的同名小說The Joy Luck Club(1989),於1993年改編成電影。
電影的主軸,是1940年代移民至美國,並在美國相遇的四個母親,
和她們四個美國出生的女兒的故事。
四個母親的故事,各有不同的辛酸和在現實下的努力,
包括戰亂時骨肉離散、童養媳以及女性因為受到道德禮教箝制產生的悲劇等;
四個女兒的故事,則包含了母女間情感衝突、移民身處美國社會的矛盾、面對婚姻的自我定位。
四組故事,就像四位媽媽稱為"喜福會"的麻將聚會,分據四方,各有表述,
但最後卻在牌桌縱橫交錯間,細膩描繪出當代女性的輪廓。
有趣的是,從這部電影推出,轉眼已經過了20年,但是有許多地方卻仍在當今的生活中上演。
◎ 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,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還摻著年紀相仿孩子之間的比較,
讓小孩子內心充滿討好父母的壓力。
從Jun和Waverly,一個文靜善良,一個聰明剛烈,
兩種完全不同典型的女孩身上,同時見到這樣的情況。
雖然母女間外在表現的和內心不平的衝突不斷,但在一個彼此坦白的moment,卻發現,
女兒的不滿和壓力,其實只是渴求母親的愛與了解。
母親的固執和話語,其實隱含著對女兒真實的認識,希望女兒過得更好。
其實彼此都是深愛與彼此需要的,
只是因為成長年代和環境的落差,造成做的事情無法被另一方體會。
◎ 移民家庭中,子女教育和外在環境的調和。
早一代的移民家庭,很大一部分,希望孩子從語言開始落地生根,
所以注重的是和外在世界可以溝通的英文。
和主要年輕演員不擅中文可能也有關係吧,在片中,女兒輩全部用英文和母親溝通。
但是,在家庭生活中,卻仍充滿了中國文化的影響,
像是用餐的禮儀和居住風水等,都是不可被撼動的。
這也是為什麼Waverly帶男友回家時出了洋相;
Lena帶媽媽看新居時,母親從房裡風水對這段婚姻的反應都可以看見。
身邊嫁到國外的朋友,也讓我思考,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,是否能夠調適得過來。
光就語言來看,就充滿了自我認同和文化薰陶,
我是否能接受孩子對中華文化幾乎一無所知,對中文運用有障礙呢?
◎ 愛情、婚姻和自我的平衡
四個女兒,在愛情和婚姻上都跌過一跤。
不論是雲英未嫁、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對象而結婚又離婚、
與丈夫理念不合而離婚、在婚姻中失去自我而丈夫外遇。
很有趣的,對母親來說,她們期望女兒能在美國這個開放的社會氛圍中,
得到婚姻和愛情關係中的平等待遇,
而不是像她們年少時,必須屈就道德和禮教的拘束,因此產生的痛苦。
但是女兒仍然會因為對自己的信心不夠,
不敢正視和伴侶的不適合、不敢放開下決定、希望用討好和順從的方式維持關係。
最後在母親的提醒與鼓勵下,終究是找回了自己,也尋到了美好的婚姻。
維基百科介紹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Joy_Luck_Club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