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零、楔子

2019年4月,新冠疫情未起,還可以自由搭飛機往來世界各地時,在從維也納返台的班機上,相隔一個走道,坐了一對母女,女兒肯定不到兩歲,因為還可以抱著不佔座位。年輕母親隻身帶著女兒,空姐的問候和照顧也特別多,聽著她們聊返台的計畫和目的地,當聊到小朋友年紀時,媽媽除了回答實際的數據,可能是為了主動迎接空姐對瘦小女兒實際年齡的驚訝表情,還加上了『醫生說女兒的身高體重,遠低於平均值』,我竟然聽得出她言外的心情—有擔憂、有愧疚、有無奈。也體會到,原來小朋友在初出世,尚未在學校教育中展開無止盡的考試比拚前,就已經開始被比較了。而這個看似不可攻破的平均值說法,也帶給了這位媽媽很大的心理壓力。

 

也因此,當看到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陶德‧羅斯(Todd Rose)的著作《終結平庸》的副標『創造不被平均值綁架的人生』,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想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。另外,自認是個算努力,但是成效不是很好的學習者,也期待另一句副標『哈佛最具衝擊性的潛能開發課』,能帶來什麼啟發。

以下參考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在分析閱讀階段,讀者需要自問的四個問題,依序分享《終結平庸》的內容。試著應用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的方法,以《終結平庸》為材料練習。內容屬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。也非常歡迎版友就解析書籍的方法與角度,不吝給予意見。

 

一、這本書在講什麼?

『平均觀』的單一標準衡量,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;以『個體觀』理解個人的獨特性與多面向,以提升教育成效及增加個人發展可能性。

 

二、細節有哪些?怎麼說的?

全書分成三大部分。

 

第一部分:從『平均觀』的歷史談起,再談到『個體觀』的發展。

源自歐洲十九世紀初,史上第一波『大數據』收集,從出生與死亡人數、犯罪率、疾病發生率開始,大量的數據衝擊社會科學的解讀,便有科學家以『平均值』概念,解構說明整體社會狀況,也相信各數據均在平均值的『平均人』,是人類完美比例的科學化說法。

十九世紀中末葉,以『偏離平均值法則』,評比個人在群體的優劣。與此同時到二十世紀初,工業經濟體的興起,為了讓工廠大型系統順利運作,公司開始實行系統優先的策略,以標準化降低工人個體對系統的影響。工業的需求,也影響了學校教育,設計依照課表運作的規則、單一標準的教材,讓學生為了未來投入標準化職場做準備。

接著,提到『個體科學』發展的重要推手—賓州大學教授 彼得‧莫萊納(Peter Molenaar)。他直指了『平均觀』藉人類群體之平均數值,以預測個體的偏誤:要以『平均觀』解析個體,必須先確認群體所有個體都相同,且個體隨時間不會產生變化。問題就在於:人是會隨時間和環境變化的生物。深植人類群體中的『平均觀』,因『個體觀』受到了巨大的質疑和動搖。

 

第二部分:『個體觀』的三大原則—『參差原則』、『脈絡原則』、『路徑原則』。

1. 參差原則 (Jaggedness Principle):

對多維度的事物描述,應保持多維度中各參數的狀態說明,避免用一個總體數值概括。這個原則,作者給了個很直觀的範例:人的智力,屬於總體數值;相對地,在智力測驗中的各項目,如:字彙、空間概念、算數等,其實代表了不同維度的心智能力。兩個總體智力值相等的人,在各維度的表現,可能是高低分佈大不同的參差狀態。所以在理解個體時,需要把項目拆解成可以獨立衡量的單一參數,避免用總體單一數值決定結果。

2. 脈絡原則 (Context Principle):

在這個部分,作者挑戰了『個性是不變的本質』說法。人類的行為,是特質和情境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,不是單一標籤可以定義的。所以,要了解一個人,不再像是做心理測驗後,定義是A型人或B型人那樣單一,而是需要觀察『在…情境下,會有…的表現』。人的行為,不再是單一箭頭的因果關係,而是交織成網絡的複雜反應。

3. 路徑原則 (Pathways Principle):

簡單地說,路徑原則就是『沒有兩人的人生軌跡是一模一樣的』。而每個人可以做的,是理解自己的參差和脈絡特性,再為自己設計、開創一條最適合的路徑。作者陶德‧羅斯(Todd Rose)十八歲時曾被高中退學、在重返大學校園前的幾年間,做過好些領取美國最低薪資的工作。他在本章分享了從高中問題學生的狀態翻轉,在大學存活並表現良好的策略,總的來說,是他理解了自己的強項和弱項,不走平均人走的路,設計了專屬自己的路徑。

 

第三部分:企業實例與作者教育理念

首先,作者提出幾家『注重個體性』企業之成功範例,接著指出高等教育應與時俱進,以個人化教育,取代平均觀為主的群體教育。最後,以『美國夢』與『個體觀』均注重個人特質實踐和追求夢想的共同概念,重申『個體觀』是迎向光明未來的必要新觀念。

 

三、作者說得有道理嗎?是部分有道理?還是全部有道理?

『平均觀』的逐漸衰微,『個體觀』的逐漸興起,是時代轉變下的必然。作者以此著書,希望加速舊新觀念的消長代換,認為是有道理和其意義的。

在企業實例中,作者以沃爾瑪Walmart和好市多Costco,分別為『平均觀』和『個體觀』的企業代表,並以成長率、獲利率、員工流動率等數字,以證明重視『個體性』的Costco,表現優於重視『標準化/平均觀』的Walmart。以上數據和『平均觀』和『個體觀』的相關性,或許需要更多的佐證,不然可能有以偏概全的疑慮。另外,可能與作者的學術背景有關,在引證歷史和科學研究的內容完整,但書中和企業有關的案例,就顯得薄弱。如Google的人才評估,只說了『要在Google出人頭地,標準測驗分數、文憑、學校排名、甚至對電腦產生興趣的年齡,以上變數並沒有重要相關性』,但Google到底如何用個體特質評估人才呢?很可惜地並沒有任何說明。

 

四、與我有什麼關係?

當初閱讀本書的兩個前提:(1) 理解『平均觀』的來由和對應觀點說明,經過作者的逐層論述,從歷史背景、近代『個體觀』的興起與代表性研究,身為對於此主題的初心者,得到了初步的理解。(2) 本書以論述為主,應用面除了作者在準備大學課業和研究所考試用的心法外,並沒有著墨,對直接促進學習效果的幫助很有限。

 

五、小結

《終結平庸》以『平均觀』的歷史為始,接著轉至相對的『個體觀』與其三大原則,輔以自身經驗、相關研究、企業人才培育的觀點說明。閱讀後,了解『平均值』概念,影響人類認知甚深。不再被『平均值』綁架思想,用更多元的角度,看待自己和身邊的每個人。或許也可以幫助那位擔心女兒成長進度的媽媽轉念,心情就可以從擔憂、愧疚、無奈,轉為平靜、自在、自信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終結平庸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laksa 的頭像
    lovelaksa

    LOVE LAKSA的吐司人生

    lovelak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