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鍾子偉,是FB朋友分享的商業週刊線上專欄『哈佛之後的人生』,題材環繞在現代年輕人的工作、愛情、人生觀。
這個專欄會如此火紅,又廣受
20/30世代的讀者青睞,應該是因為作者同樣身為年輕世代,讓文字更平易容易貼近讀者;
小時候居住於美國的生活經驗,讓作者的個性更鮮明;但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其思考和感受力,看到了許多生活中的微小事物,但卻洞見觀瞻,句句切中。

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  

當初看到這本書,原本以為只是像一般的部落客,出書只是把過去在網路上發表的集結起來,再加個幾篇新文章,即可出版。
但快速翻過,發現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主題是和商周專欄相同的,是一本外表嶄新、內容也新鮮的書!於是立刻放到購物籃買回家!

 

如同書名,這本書以分享作者大學起十年來生活經驗和感想為基礎,篇章以時間軸,分成大學四年、當兵、研究所、初出社會等,
作者如何為自己打算、剖析自己的個性、了解自己適合的事物、產生明確目標和實行。
作者大三出書、當兵時成為專欄作家、
24歲時成為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台灣學生並且順利畢業,表面上看來當然是很特出的成就。


但最讓人敬佩和值得學習的,是他將自己的個性、興趣和志趣剖析清楚、訂立目標、將執行目標的時間區塊具體化、極度充實地利用自己的時間、用理性的分析決定目標的執行方式…
回想十八歲的我和身邊的朋友同學們,有這樣清楚的思考模式和明確目標的年輕人,實在非常非常少。或許正是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吧!

 

如同前面提到的,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不會相同,但在面對各自的抉擇和目標時,卻可以用相同的正面態度面對,
努力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。所以,這本書對我來說,如何達到那股『態度』是絕對的重點。

 

作者大三時出書的經驗,延伸出『逼自己從小地方做起的紀律』;
在規劃每天的寫作量時,『把一個抽象的目標落實成具體的行動,拆散、打散,一件件放進時程表中,確認可以在預定時間內做好,而保留一定的執行彈性』。

 

在面對抉擇時,這裡作者以學生選擇就讀的校系為例,提出了『哲學性問題 vs. 技術性問題』的差異。
台灣的教育中,著重在讓學生熟習
HOW如何解題、如何拿高分,但卻沒有告訴我們WHY為什麼要做這件事、要學這門功課,這也讓學生長大、進入大學、社會,仍無法具體地了解那個決定自我目標最根本的理由。
如同漂在水上的浮萍,沒有穩定的基礎,也無法掌握具體的方向,所以思考最基本的哲學性問題,是學校沒有教,卻在自我發展中最需要意識到的。

 

在當兵時兼任專欄作家的經驗,提醒了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容易掉入的薪資的迷思。
在年輕時,工作職稱
(對我來說是工作內容)比薪水更該重視,因為它為你打造了未來的履歷,塑造了個人的形象和專業,也會引導著你走向下一份職銜更高的工作。
薪水和金錢,的確是獨立生活時的重要考量,但有意識地營造自己經歷和自我獨特的品牌,才有可能得到未來更好的待遇和生活。

 

25歲到28歲的階段,作者提醒,這段看似對自己的主控權終於啟動,但事實上會產生巨大的心態衝擊和外在壓力。
在工作幾年後,日復一日的相同步調,慢慢磨去對理想的熱情,這時需要拉大自己的生活框,吸收新訊息,保持年輕的心情;
工作遇到挫折時,對於週遭人事物的不滿,很容易會產生『怎麼都是我』
- Take everything personal的負面的情緒,
這時需要了解自己的平凡,放下自我為中心,才能慢慢脫離情緒化的心態,記得『非關個人』才能平穩地面對問題;
當面對問題時,絕對不回答『我不知道』,而是回答『我會找到答案』,只有積極和正面的態度,能建立別人對你的信任和習慣正面思考。

 

博客來介紹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6578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lak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